放弃大厂工作,一个人到偏远山村创业,他图啥?| 健康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23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9

“路宽了、灯亮了、院美了,但年轻人却少了。”这是当下很多乡村面临的残酷现实。似乎长大后离开乡土、奔向大城市,已成为村里年轻人默认的“出路”。

然而近日,我们却在浙江最西南的一个偏远村庄里,看见了一位“不一样”的年轻人。

他叫邓远程,是刚刚毕业于广发网页版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广发(中国生。过去几年,他跟随导师深入大大小小的乡村,以所学为乡村文旅产业“造血”,帮非遗文化“发声”。实践经历丰富的他原本已拿到头部文旅企业的高薪offer,却在毕业后做出了一个令周围朋友诧异的选择。

他放弃了大厂的高薪工作,一个人拖着行李走进溪头村,决定以创新创业改变他眼中的这个“宝藏村落”,尽管这个村并非他的家乡。

广发网页版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广发(中国毕业生邓远程

他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庞大的团队,凭着一腔热血与过去几年的乡村创业实践积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为溪头村的文旅产业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以及村民致富,带去了一系列美好改变。

本期【健康力量】专题,我们专访了这位转身奔赴乡村创业的管院学子,听他讲述那些关于乡村与青年、关于梦想与选择背后的故事。

01

放弃高薪工作,选择去乡村创业,并非纯粹“为爱发电”

听说邓远程放弃高薪offer去溪头村创业,很多朋友都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留在大城市发展?”此时,邓远程总会半开玩笑地说:“可能是不喜欢穿正装吧?”但朋友们都知道,一向务实的远程,绝不会因此做出选择。

采访那日,邓远程正在隔壁村学习交流。在村口的小路上,他说起了自己选择扎根溪头村创业的真正原因。

“我出生在湖北恩施的一个小乡村,那里旅游资源丰富,我从小就对乡村文旅很感兴趣。不过激发我以乡村文旅创业为志向的,是初中时看见的一幕没落景象。”

邓远程回忆道,“当时我们村有个大山谷,因景观好快速迎来了户外露营的爆火,吸引了很多运营商来这里做文旅开发,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无序开发导致不同旅游业态间的恶性竞争,游客体验大打折扣,这个山谷的文旅产业发展也因此悄然没落。 ”

这件事在邓远程心中播下了乡村文旅创业的种子,而让种子开始萌芽并茁壮成长的,是在浙大管院求学时的所学、所见与所做。

邓远程定格下与导师吴茂英(左2)深入乡村调研的瞬间

广发(中国求学期间在磐安开展创业实践,与当地领导交流的邓远程(右1)

“其实选择去溪头村创业,并不是纯粹的‘为爱发电’,而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大二、大三时,我在导师吴茂英的带领下,去调研过很多在文旅产业振兴方面做得极好的乡村。在参与这些乡村文旅运营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文旅创业不仅能改变一个村,为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以及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还能通过自由探索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在邓远程看来,将“个人梦”融入到国家事业中,以创新创业带动一方产业发展与村民致富,促进中国非遗文化传承,是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再加上大学期间有过乡村文旅创业的经历,邓远程在与导师、班主任、家人商量后,坚定踏上了赴溪头村创业的征程。

然而全职投身于乡村文旅创业,从来不是喊喊口号那样轻松。

邓远程(右)给志愿者介绍溪头村近况

02

事多人少、身兼数职,但困难前总有无尽的希望

进入溪头村后,邓远程马不停蹄地开始做市场调研,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他决定从“文旅IP打造”与“青瓷文创开发”两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

“作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溪头村的文旅资源丰富,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但调研后我发现仍然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本地游客较多,但不愿消费;外地游客前来,又不一定能赶上每月一次的开龙窑特色活动。另外,青瓷的销量也逐步呈现下降趋势。所以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想要以创新创业去寻求一些改变。”

有了方向后,邓远程怀着满腔热情开始为梦奔赴。然而真正投身到乡村文旅创业的大小事务中,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要做的事很多,但创业路上暂时还没人与他同行。

邓远程(右)与当地乡政府领导姜肖瑜讲诉创业进展

“目前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因为团队里全职干的人就我一个,其他都是一些兼职的设计师与合作的运营商。很多时候,我既要做战略统筹与规划,也要做一些执行指导,比如文旅IP打造、青瓷文创设计、短视频运营、市场营销等,同时还要商谈合作、组织文旅活动。”

事实上,邓远程要做的还不只是这些,拜师学艺、看书学青瓷历史文化,给游客们当导游,也是他工作的常态。

今年夏天,同学徐雅莹在村里再次见到邓远程时非常惊讶,“他还是一身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没有半点创业者的架子,蹲在青瓷工坊里,手把手教游客拉坯。裤脚沾着斑斑点点的青瓷泥,却毫不在意。要知道,两个月前的他还是个‘门外汉’,而如今硬是从零开始,拜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白天工作,晚上苦练拉坯,不仅技术越来越熟练,还能把青瓷背后的历史文化讲得生动有趣,真的很佩服他!”

邓远程(左)拜访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

邓远程(左)教游客拉坯

尽管这些工作,邓远程乐在其中,但事多人少引发的“紧急补位”偶尔也会让他感到焦虑。不过好在困难面前,有来自导师与当地政府、村民等源源不断的支持,邓远程仍然感觉前路充满无尽希望。

“无论是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创业以来,吴茂英老师都从未间断对我全方位的支持,每次只要跟她提起我的想法,她就会立刻调动自己的所有资源来帮我将想法落实。当地政府的很多领导也很关心我,很多时候我都不用争取,他们就会给我批经费、发补贴,全力扶持我在溪头村的创业。还有当地的村民和民宿老板,每次看见我都会招呼一声‘远程,进来喝杯茶!’还会专门打电话给吴茂英老师,夸我在这里做得有多好......”

2025年3月导师吴茂英(左2)与陈天来老师(右1)以及邓远程(左1)共同在溪头村调研考察

当地乡政府领导姜肖瑜带邓远程(右)深入了解溪头村

邓远程(左)与当地村民合影

提到来自周围人的暖心支持,邓远程滔滔不绝。“创业路上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支持着,我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干劲,再大的困难都不算什么,更何况我坚信溪头村文旅产业发展有着巨大潜力。我相信随着‘同行者’的加入,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03

当乡村文旅插上“商学”翅膀,这片土地正在发生变化

“邓远程同学自入学起便笃定投身乡村振兴,学习期间多次随我深入乡村调研,以课堂所学服务乡村文旅现实需求。毕业时,他毅然放弃国内头部文旅企业的优渥邀约,转身奔赴乡村振兴一线,这份选择令我尤为动容——这正是浙大管院‘健康力量’的生动诠释:不慕繁华、不畏艰辛,以青春热血扎根乡土,以管理智慧赋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相信他在这条路上可以做得很好。”

事实也正如导师吴茂英所说的那样,无论是暑期调研期间在村里的志愿服务,还是如今在村里的创新创业实践,邓远程都以商学与乡村文旅的融合,为溪头村带来了一系列美好改变。

邓远程(左)在窑乡馆讲解青瓷文化

据数据显示,邓远程基于溪头村文旅资源运营的短视频账号仅一个月点击量突破100万次,为溪头村吸引游客近600人次,带动当地青瓷艺术品、文创及食宿消费近70万元。

邓远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部分视频

今年暑期,在吴茂英教授带领下,广发网页版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组建“不灭窑火”志愿服务团队,深入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开展志愿服务。其中,邓远程承担了团队组建与联络、活动组织与协调、文创开发等诸多工作。

在他和吴茂英的共同推进下,该团队充分发挥成员在艺术与科技、美术学、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推动青瓷龙窑文化创新转化,并通过校企地合作,共同开发5000套“月来越好”中秋青瓷文创产品、相关校友企业定制文创及青瓷艺术品,带动溪头村强村公司及当地村民增收约130万元。

邓远程组织“不灭窑火”志愿服务团队与当地领导交流

邓远程参与设计的“月来越好”中秋青瓷文创

同时,在邓远程的协助下,团队制作并发布《溪头青瓷》《青火燎原: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两部双语纪录片,推动溪头青瓷出海;联合浙大二院及浙大二院龙泉分院医疗队进村开展义诊活动;策划举办“村民共创”“全民策展”的主题摄影展,启动“民宿农家乐提升计划”,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等。该志愿服务活动成效显著,先后获学习强国、人民网、潮新闻、浙江党建网、凤凰新闻、丽水日报等主流官方媒体报道19次,总阅读量突破75万次。

团队制作发布双语纪录片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邓远程围绕组织化、品牌化、数字化所开展的多维举措。但在邓远程看来,更离不开广发网页版提供的“商学”赋能。

“当乡村文旅插上‘商学’翅膀,这片土地正在发生变化。很开心毕业后能将在浙大管院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乡村创业实践,且仍能与母院一起做赋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这样有意义的事。”

邓远程表示,“目前还有很多关于文旅打造、文创开发及青瓷品牌出海等方面的战略布局才刚策划完成。希望未来能在导师吴茂英老师的指导与母院的支持下,继续以“商学”赋能乡村文旅,让溪头村在‘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新起点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迎来村民共富、青瓷文化享誉世界的美好画面。”

国外游客前来参加青瓷文化相关活动。图片来源:龙泉市融媒体中心。(特约摄影师张有钢摄)

国外游客前来参加青瓷文化相关活动。图片来源:龙泉市融媒体中心

采访最后,邓远程的脸上仍洋溢着笑容,仿佛对未来要做的事充满了无限期待,即便此刻,他面临团队缺人的困难,即便前路,可能迎来诸多挑战。

他说,他喜欢乡村生活,喜欢溪头村的每一个人,喜欢青瓷非遗文化,喜欢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带来的满满成就感。或许正因如此,他从不怕乡村创业路上的风雨。在他看来,将青春挥洒于个人热爱与国家事业的融合中,这本身就是“健康力量”存在的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