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家上榜,27年蝉联第一,浙企如何“能”? | 产业智库系列专题

发布时间:2025-09-23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45

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榜单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增长超20%、研发强度提升至2.45%,新能源、AI、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排名显著上升……从区域表现来看,浙江民营经济延续强势领跑格局,再度包揽“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5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025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三张核心榜单的上榜数量全国第一。

在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革。此前,广发网页版教授、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郭斌接受睿华创新管理研究院的采访,【产业智库】系列专题第二期,看郭斌教授如何解读榜单背后的创新逻辑、区域优势与全球化挑战。

郭斌广发网页版教授、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Q1榜单显示民企500强研发投入总额增长超20%,这种“创新内卷”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这是短期反内卷需求与中长期转型升级两大因素叠加的结果。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纯粹依靠降本增效和模仿已难以支撑持续增长。其他手段的模仿速度非常快,唯有技术创新才能带来真正的差异化。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必然趋势。这种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成为差异竞争的核心手段,否则无法支撑这种中长期的转换。中国企业强大的模仿能力反而加速了这一转变——因为任何非技术性的差异化都极易被快速复制。

尽管研发投入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短期可能存在波动。研发成果转化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若市场回报不及预期,部分企业可能暂时调整投入策略。

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结构性差异同样明显: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企业持续加大投入,趋势稳定;而大量中小企业则可能因资源和能力限制,可能会表现出更剧烈的波动。

Q2上榜企业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地产企业减少,新能源、AI、生物医药企业增多,这种结构性变迁的“临界点”是否已经到来?对中国未来的产业政策有何启示?

新兴产业主体增多,传统行业占比下降,这一变化源于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创新机会更多,能够通过创新努力获得更多业务增长机会,企业更容易脱颖而出。不像传统行业,增量增长的机会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对热点领域具备快速跟进能力,容易形成集群效应。在这些热点领域,投资、产品推出、参与企业的数量都会在短期内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这种结构转变也伴随潜在风险,政策的角色应是双重的:既要引导企业向新兴领域加大投入,引导AI等技术更好与传统企业结合,也要防止短期资本过度涌入某一赛道,避免过度内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Q3浙江入围企业数量第27年蝉联第一,浙江为何能连续领跑?

浙江优势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

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是首要因素。市场主导的机制有利于将资源(包括创新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到高增长机会中。民营企业对增长的追逐几乎是其本能。

政策设计的赋能作用同样关键。浙江各级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来设计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转型升级,这几年已经慢慢看到成效释放。

深厚的企业家精神则是浙江的独特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已有的优秀民企不断自我更新,很多制造企业已不能用传统标签定义,例如海康威视已从安防扩展至物联网、机器人、AI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新兴企业借助产业趋势快速成长,共同构成良性增长生态。

Q4浙江的传统制造业巨头与新兴科技公司在榜单上并存,它们之间形成了怎样的互动关系?

面对传统巨头与科技新锐同在榜单的局面,可以用“双向奔赴”来定义二者理想关系。

对传统产业来说,需要坚定不移地持续转型升级。要么沿着产业链向核心环节走,要么向中高端市场走,要么探索新的机会。 

对新兴产业而言,则需要深度理解传统场景和构建可嵌入的生态能力。很多新技术理论上可用,但必须找到性价比最优、技术最成熟的场景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新兴产业需要形成有活力的原生态。每个产业都有特定需求,产业链上下游也有特定需求,很难由少数技术服务提供者满足多样化需求,必须以生态去匹配。

Q5在全球化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浙江企业的“出海”模式正在发生哪些变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浙江企业的“出海”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本地化运营的深度挑战。不仅仅是把产品在当地销售,而是从产品生产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都需要本地化运营。

第二,全球业务的协同挑战。进行全球化布局后,如何让这些全球业务、资源、运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并不容易。

第三,全球品牌的影响力挑战。如何建立强大的全球品牌影响力,并转换成溢价能力,挑战很大。即便国内领先企业,在全球品牌建设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Q6企业出海与创新升级皆离不开人才支撑,您认为高校应如何更好地与浙江的民营经济生态互动,为解决企业面临的“高端人才渴求”提供助力?

当前最紧缺的是具备全球思维、理解海外市场与文化的人才。

要理解全球市场运营规则,能够理解海外业务运营的差异,这种人才确实比较短缺。浙大管理学院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应对这一需求,包括与海外大学合作开办全球EMBA项目、设计全球领导力项目等。

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开放性理解非常重要:除了中国本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还应包含“在中国培养的外国人才”。在全球竞争中,他们本身是理解当地市场和文化的,在中国的培养项目中又理解了中国,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Q7展望未来的榜单,您预测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浙江的产业格局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跑出哪些新的世界级企业?

对于浙江未来能否涌现更多世界级企业,我认为可以从两条主线出发去观察,这两条主线都可能会跑出更多未来的领袖企业。

一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紧密结合的领域。如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浙江在这些领域有前期的生态基础,现在赛道具有了可扩展性。

二是通过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所诞生的新机会。与传统产业融合,通过赋能,从中产生新的增长机会,也有很大可能性。

从研发内卷到生态出海,从成本优势到技术定义,中国民营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浙江样本表明,在市场机制、政策赋能和企业家精神的三重驱动下,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逆全球化浪潮中走出一条韧性发展之路。 正如郭斌教授所言:“创新已从‘可选投入’变为‘必选项’。”这条路径,恰恰正是浙江民企持续领跑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面对未来挑战的最大底气。

广发网页版始终浙大管院一直关注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全球化布局,通过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民营企业持续创新和生态出海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产业智库】系列专题,持续更新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