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章凯教授在管理学院302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主题为“促进管理理论创新的心智模式与策略探索”的学术报告。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谢小云老师主持了本次报告。
章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主任。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兴趣有:动机与人格、领导理论、组织文化等。现为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美国管理学会(AOM)会员,曾任IACMR中国区总代表(2012-2014)和2014年会中文论坛主席。曾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等校商学院进行中长期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
章教授的报告从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创新现状与困境出发,首先界定与反思了管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理论创新的心智模式以及策略探索。在报告开始,章教授通过回顾重要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指出,近二十年来组织管理理论发展停滞不前,从90年代中期以后管理学中没有出现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学者们也普遍认为,目前管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程度比较低,对改进管理实践的贡献甚微。章教授认为,究其原因,要归咎于当前管理学研究者工作方式的问题——当前主流的管理研究范式对管理理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研究亟需一次方法和信念层面的范式转型,管理学研究者需要更新对人、组织、战略的基本认识,并用科学的方式做出更好的研究。
在上述范式转型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反思和明晰“理论”本身的定义。虽然理论的表现形式有显著的学科差异,但理论的功能使命具有跨学科一致性,即解释现象、预测结果、引导实践。然而,章教授认为理论需要具备一些本质特征才能实现这样的功能,并将这些本质特征归纳为实体(entity)和过程(process)。实体指的是该理论范畴内客观存在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分析对象,过程指的是实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举例来说,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其人格机构理论中的实体,本我服从享乐原则、超我服从完美原则是实体的属性,超我对自我和本我的调控是该理论的过程。理论的构建要明确实体以及实体的属性,并刻画互动过程。只有这样,管理学才能建立起好的理论。
而理论又有情境化理论、抽象化理论和普适化理论的区分,目前的管理理论多是在特定情境下适用的情境化理论,自然科学理论则大多具有普适性。管理学研究到底有没有希望建立普适的强理论、大理论呢?对于这个问题,章教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指出学科过程中出现的无序状态可能只是阶段性的。他引用库恩对电学发展历史的回顾与点评“在那时候,几乎有多少重要的电学实验家,……对电的本质就有多少种看法。”由此类比,管理学研究中小理论繁杂、强理论缺失的现状可能只是学科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而并非是因为管理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的。章教授倡导研究者要有学科使命感和责任感,呼吁大家做有益于学科发展的研究。
理论开发是大脑的产物不是方法的产物,所以关注促进理论创新的心智模式以及探索策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章教授鼓励在场师生在思维上摆脱定势、聚焦现象、提炼问题、回归事实,在策略上注重范式转换、实事求是、模型创新、逻辑延伸和内生智慧。只有转变思维,掌握正确的策略,才更有可能构建真正有价值的管理理论。
在问题与回答环节,在场师生与章教授探讨了博士生在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训练中的平衡问题、严谨科学的理论创新和面向实践两方面要求间关系的问题。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踊跃发表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章教授的本次报告立意宏大,兼具思想性和可操作性,激励与指导管院师生在理论创新之路上坚定前行。
文/左玉涵